关于教学

骆驼
来自: 骆驼 (大连) 2013-09-17 08:29:16创建   2022-09-02 11:40:03更新
4人
319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shanghailander 15人喜欢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著名的评论,如今已经不合适。不合适在于两点。一是对艺术作品结构的理解;二是时间性的理解。 结构 当下的建筑学的讨论容易被structure或者construction(都翻译为结构)这两个被其他学科借用的词所迷惑。structure或者construction在建筑学里指的是工程学意义的物理结构,它决定了建筑是否能够物理实现。但structure或者construction在建筑学理论建构中从物理结构发展出了空间结构概念。它具有两层意思,组织原则和空间类型。在古典时代,建筑学的物理结构和空间结构基本是吻合的。甚至是物理结构决定了空间结构并最终决定建筑表现类型。在现代建筑至当下,建筑学的物理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可以分离的。有时空间结构的创新反过来激发了物理结构的创新。有时两者可以没有关系。空间结构可以独立决定建筑类型,这时候,结构(structure或者construct...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喃喃 18人喜欢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8期 P19-25 ,之前风景园林公众号发的版本是删减版,很多信息不全,最近有同学来信询问,所以贴出来全文。 转载引用请联系作者~~~ ================================================================ “建筑师不制造建筑,他们通过绘图来设计建筑。”[1] —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 1绪论 “观察—绘图—读图”是建筑师最基本也是永恒的工作命题,建筑实体与建筑图绘既互为因果,又彼此独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UniDesignLab 2人喜欢
胡如珊设计课《解构/构建文化之旅:“客栈”课题研讨》圆满结课 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胡如珊与同为如恩创始合伙人的郭锡恩共同指导了研究生建筑设计课,课程教学团队还包括我院助理教授闫超和如恩设计研究室资深协理陈建全,共有10位研究生参与了课程学习:曹楠、邓正荣、李阳、林子涵、苏思玮、杨书涵、应悦、张滢心、张震、赵颢翔。 课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Harvard GSD)同时开展教学,以线上线下模式激活了国际化的教学联动。双方学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wang tao 70人喜欢
我(Aldo Rossi)的一些设计 今天我要给大家看一些我的设计,我想首先以此在教学方面特别是设计分析方面起点作用。 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知道我运用的方法过程,我会尽量减少讲述我设计时意图。我的建筑是对建筑领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能看到时代精神。虽然这些我给...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将分享给你一些关于绘制一点透视图的方法,包括展示给你分步骤的方法,他人作品,视频等等。 原作者: AMIRIA GALE 翻译:Cecilia|马克笔设计留学 原文地址: https://www.studentartguide.com/articles/one-point-perspective-drawing 透视规则:真实的形状,消失的中心点和水平线 在一点透视图中,观察者面前的物体应该保持本来的真实形状,不要进行变形。你需要用原本的的水平和垂直线进行描绘,如下图中所示: 在这张透视图中...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同尘设计—张翼 64人喜欢
◆以多个简单立方体堆砌为例介绍透视图的一般绘制原理。 ◆选择将在透视图中担任主要角色的简单立方体(一般在平面中位于中部靠前)为考察对象,作为其他简单立方体的标尺。对照平面手绘透视草图,确定参照主对象的三个数据:①视线高度,②正侧面比例,③主导透视线...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3人喜欢
教师:Johannes Itten “伊顿 10.2 观察旧日大师的作品,试图去感受内容、战争、挣扎、死亡、覆灭、欢愉、欣悦——既不客观,也仅不限于视觉层面——看其对于情感的表达。” ——Heinrich Koch -分析大师作品对于今天的教学而言有大的时代意义? -现如今柏林艺术大学的核心课程“视觉传达”正在尝试将包豪斯的练习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之中,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练习应该怎样被当代教学借鉴?其中一项尝试就是将“传统绘画”这一定义扩大。 在教学笔记中,我们可以找到伊顿一张名为“ Mast...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blueshadow 14人喜欢
创造性工作,在不断发散与收敛之间进行。 发散,打破秩序;收敛,则建立新秩序。 任何成功的行动者,都同时具备秩序与非秩序能力,既能简化思考,又能包容来自真实世界的复杂经验。 收敛,建立秩序;发散,打破秩序。 秩序—收敛:挑选,判断,聚焦,规范,约束,节制,结构化。 非秩序—发散:打破规则,制造冗余,复杂,混乱,放纵,分散。 秩序——理性的。理性主义,清晰化,观念化,定位原理,去杂质,断舍离。 非秩序——非理性的。浪漫主义,表现,喷涌,蔓延,囤积、繁衍。 秩序与非秩序,往小了说,构成了生活的基本节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9人喜欢
教师:Johannes Itten “伊顿 20.1.23 观看幻灯片后绘制动物——重点突出吸引你并表征动物特性的一个部位,它的动态,它的特点。“ ——Heinrich Koch “在教学中,伊顿会使用那些在工艺美术院校中已有的教学方法吗?” “在基础课程中,伊顿布置了多项绘制动物与植物的作业。这些练习直接沿袭了1900年后工艺美术院校在新预备课程中的绘画写生练习。1901年,画家Alfred Roller在维也纳工艺美术学系使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型,而这一模型很快被杜赛尔多夫艺术学院和慕尼黑的德...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29人喜欢
教师:Johannes Itten 伊顿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群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倾向:材料/印象型、知识分子/建造型与灵性/表达型。因此,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伊顿尽量让这三种类型的人获得均衡的展示机会……灵性/表达型的学生所对应的课程为“表达式符号训练”。 针对材料/印象型学生,则有对于材料的精细描绘课程,这样的课程尤其注重观察不同材质之间的对比与特性。比如,将羽毛、羊毛与钢铁、木头或是锡箔纸之类的材料并置……他鼓励我们开始研究每种材料的核心品质,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的模样,然后再去看该种材质与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5人喜欢
教师:Johannes Itten 被允许进入工作坊学习之前,你需要完成一门由伊顿开设的“初步课程”。这门一学期的课程相当于一个考验期,一次考核,用以考察一名学生是否符合包豪斯的入学标准。与其它美术学院的考核课程完全不同,在这门初步课程中,你不需要成日训练绘画石膏头像与裸体模特,课程中也不存在鼓励精专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如下态度: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必须展现创新性。课堂中摆着一大堆垃圾:木板和长带,也有树枝;生锈的金属,折弯的铁钉,坏了的螺丝钉;布料碎片、纸条、等等……而作业就是用这些废料做设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0人喜欢
练习十四:裸体绘画(Nude drawing) 教师:Johannes Itten 问:在包豪斯教学方法是传统的吗? 答:包豪斯曾在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开设裸体绘画课程,这展示了为什么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这种练习是传统的,但却没有完全遵循以前的方式。直至19世纪,许多沿袭了法国传统的艺术学院将人体绘画作为他们核心的教学大纲。直到20世纪早些时候,可以在傍晚开设裸体写生课仍然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特权。指定模特摆出特定的姿势一直是教师们的专属权力,而任何在学院外进行裸体绘画的学生都面临着被罚款的威胁。在1...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艺饭 37人喜欢
“我全部的绘画技法和我画的超级英雄, 都应该归功于路米斯的天才著作。” 《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沙赞》的画师、美漫大师亚力克斯·罗斯曾这么说过。 安德鲁·路米斯是著名美国插画大师、美术教育家,1892 年生于纽约,师从艺用解剖学与绘画大师乔治·伯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godard 40人喜欢
我的匡溪行 李巨川 1997年秋 最早知道匡溪,是从张永和的那篇《匡溪行》。张永和在这篇文字中记叙了他对匡溪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筑系的一次寻访。记得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字,一开头就引人入胜:他和朋友来到匡溪,却满校园找不到建筑系,逮住一人问,那人指着不远处正走着的两人,说跟着他们即可找到,于是就跟着这两人走,最后,走进了一个黑洞洞的地下室——匡溪建筑系的所在。从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美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建筑系:系主任李布斯金原是学音乐的,画一种谁也看不懂的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9人喜欢
教师:Johannes Itten 一只蓟在我面前。我的动态认知体察到了锯齿状的不规则运动。我的感官、触觉与嗅觉,都抓住了它形式动态的尖刺,我的大脑观察着它的存在。我体验了一只蓟。……如此一来,要准确地描述一只蓟,只能使我双手、眼睛与大脑的运作如同蓟一般,有着尖锐、多刺、令人痛苦的形式。这意味着:动作的特性与形式的特点相同。这是我整个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现在,我要求所有的学生,首先允许自己被蓟刺伤。 —— Johannes Itten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2人喜欢
注: 该项练习没有文字解释,但颇好理解。基于练习五的基础上( 包豪斯的五十个初步练习 • 练习五:纸上溜冰 ( Ice-skating on paper) ),在纸上环绕一些锚点来进行线条练习。 可根据图一,在纸上先确定点的位置(从1点至9点),其后使用碳条或铅笔,绕这些固定点进行绘制。(如图二、三、四)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12人喜欢
注: 练习七可以被视为在进行 练习五 与 练习六 之后的评论环节。在这次练习中,你可以看到后人对于伊顿教学法的质疑。在我看来,该教学法,直至列出对立关系这一步,是可以借鉴的。Graeff所质疑的,是伊顿与 Mazdaznan 信徒将自身的信仰加于课堂之上的做法。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事实正确的原则上建立对等关系是很重要的,可参考第二段Heinrich Koch所列出的内容。 ———————————————————————————————— “我们进行手腕练习,并以炭笔绘制的动态线条填满了一张巨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不全 77人喜欢
每周五,伊顿教授绘画课程。这些课程常以“放松练习”开始。它们不止包括让手指握住粉笔的绘画,同时也有那些以身体参与到绘画当中,在纸上带有韵律的巡游(一种用碳条在纸上溜冰的感觉!)。一些对比,比如“尖与圆”,或是“快与慢”的切换,需要在绘画的过程与身体的状态中被呈现出来。 ——Martin Jahn,manuscript document, p.6, Bauhaus-Archiv Berlin 回到伊顿:他每周做三次讲座,一次绘画练习,尤其适合让那些饱受束缚、精神紧张的学生放松下来。 ——Felix...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一行 175人喜欢
十月初抽空看了方塔园,人太多,匆匆逃走,直奔何陋轩。只不过我又没做功课而去,对于何陋轩,只知道那是一个值得看的东西,对于冯先生的认识,也是模模糊糊。看过,那轩做得实在精彩!但却对何陋轩的用典心存狐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轩与刘禹锡这篇《陋室铭》到底有什么关系? 刘禹锡的那个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qingfan 41人喜欢
造景是园林实践最关注的内容。在《园冶》的分类中,造景遵从山水的画意和诗意。现代方法分析园林的方式,多建立在几何的基础上,彭一刚先生的《古典园林空间分析》采用几何轴线分析园林空间,将古典园林纳入现代主义的空间系统中审视。近年来对园林的研究,从现代主义与艺术观念的角度考察,发现了更多园林未被注意的维度。 但园林的妙处也在于非理性要素,比起根据山水画的文字描述对应园林景物图像的理解方式,从山石的线索、现象和体验的线索去观察园林,更靠近造景与构筑物之间的细腻关系。将叠山视作一个积极的和建筑相当的事物,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Hedgehog 84人喜欢
夏天好呀。 经历反复的冲动和放弃的念头,这个小设计的发表终于还是在五月的最后一天到来。 此篇文章是想记录19年末20年初,方方、嘉嘉、千千在疫情期间完成的小小设计。 项目在北京一块很具有典型特征的场地上,奈何设计没有机会落地了,图版中的故事又没有讲清,抱着不想就这样善罢甘休的心态,选择在这里把故事讲完。 读完本篇5127字的唠叨大约用时五分钟。希望大家喜欢。 [背景] 2019冬天,北京市举办“小空间,大生活”微空间主题竞赛,主办方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各自寻找一块被遗弃...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風入松的广播: 钟南山的母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李洋化梦的广播: 本章不仅仅讨论疫情,更借机探讨:绘画和摄影、和文字、和刷屏、和人际、和自我、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绘画创作与学习者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https://douc.cc/2cCSo2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三兔几 71人喜欢
这一学年教了《建筑设计基础(一)》与《建筑设计基础(二)》。本来是打算认真写理论的东西作为总结的,但用文字上的东西表达私货的时候容易不合适,在一番自我审查之后,就记成了流水账,在一些地方用图代替文字夹带了私货,如果只发发图的话,也比较建筑吧。 这两门课的指导思想都来自顾大庆老师。顾老师的教案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看来,好比用一系列可控的操作,形成一个个矩阵(操作可能性的合集)。而矩阵当中的奇点(singularity)如何获得一种自我指涉的(self-referential)取向,“其自身具有...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5 16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骆驼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